![]() |
|
![]() |
||
最新发布的《北京青年就业人员的住房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用一组数据勾勒了这个特大城市里房子和劳动者的关系:
近2/3的青年就业者租房或住集体宿舍;近1/5的管理人员、近15%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住地下室和平房;近1/3的蓝领工人、约1/5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16.5%的管理人员租住在11平方米以下的房子里。青年租房者平均每7.2个月搬一次家,59.3%的青年赞同“租房是其了解社会阴暗面的第一课”;扣除房贷和房租费用,受访的3个白领职业群体的青年月均支出1000多元,仅够维持基本生活,约1/4的人是“月光族”或“负翁”。住房问题是当前青年就业者第一烦恼的事。
北京市目前约有1000万常住青少年,为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实际状态,共青团北京市委于2014年开展了“北京青少年发展状况调查”。在针对16~35岁青年就业人员、有31070名受访者参与的问卷调查中,住房状况是其中的一个主题。
“北京年轻人的住房情况让我很吃惊。”报告撰写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春玲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此次调查充分反映了北京青年就业人员的住房现状、住房困难和因住房问题带来的压力与困扰,白领就业人员居住条件之差,是她未曾想到的。
合租现象比较普遍
调查将北京市的青年就业者分为五类:4.7%是管理人员,28.9%是专业技术人员,24.6%是办事人员,36.1%是蓝领工人,5.7%是农民。其中前三种在报告中也被称为高层白领、中层白领和低层白领。
调查显示,北京约1/3的青年就业人员居住在自有房产中,近2/3的人租房住。农民和办事人员住自有房产比例最高,分别为56.6%和40.8%。中高层白领住在自有房产中的约占1/3,蓝领工人居住自有房屋的不到1/4。
报告分析,前两个群体成员中本地人较多,他们可以居住、继承父母房产,或父母帮其购买房产。
一些已经购房的青年人也选择租房,有的是因经济能力有限,只能买价格较低的偏远地段住房,另租交通便利的房子方便上班。另一部分是为了子女上学租住学区房。
楼房是租房青年的首选,但仍有许多人住在平房和地下室。农民青年租住平房和地下室的比例极高,接近2/3,蓝领工人的比例也较高,超过四成。
近20%的管理人员、近15%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也住地下室和平房。令人惊讶的是,管理人员租住地下室和平房的比例明显高于后两者。报告分析,这可能是由于管理人员的工作地点大多在城市中心地带,因工作紧张只能就近租房,城区租金较高,部分管理人员只能选择平房和地下室。
合租现象比较普遍。除了农民群体,其他四个群体的租房青年超过一半是合租。租房者中,近1/3的蓝领工人、约1/5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16.5%的管理人员住在11平方米以下的房子里。
“感觉处处是人,处处挤。”一位在北京经历过合租生活的年轻白领表示,在合租房里,上班前能抢到厕所就算是不错的了,每天只能到公司“蹲大号”。有人晚上不睡觉大吵大叫,公共空间脏乱差,生活体验较差。因为租房不稳定,除了衣服和电子产品之外,他从不置办家具。
对这个城市的年轻人来说,“蜗居”不是新鲜事儿。数据显示,北京青年就业者受访的每一类群体中,都有人住在5平方米以下的房屋里。
李春玲认为,从青年租房者的合租比例和面积狭小房屋居住比例看,群租在北京并非特例,再结合青年收入情况和北京房屋租金价格,可以很容易地估计出,群租在北京具有相当大的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