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编者按:过去10年,重庆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个3000万人口的城市的管理者,素有“金融市长”之称的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和他的同事们,用一系列改革和创新举措解决了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从中总结出5种方法论。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改革和创新,这是任何一个领导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政府和企业一样,也是一种组织形态,黄奇帆的改革和创新方法论,对于正面临经营环境巨变的企业领导者来说,无疑提供了另一种借鉴。
重庆市常务副市长 黄奇帆/文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一定的边界条件,从而形成一定的格局和体系。要想解决某个问题,创造新的局面,就要改变原有的边界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构成新的格局和体系
我们工作中的大多数问题都是事务性的,只要依靠基本的素质和责任心,按照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就能解决。但是,实践中也会遇到一些特殊问题,靠一般的方法解决不了,必须通过改革和创新才能解决。
根据我的体会,所谓特殊问题大致有3大类:长期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大面积存在的问题、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这些特殊问题,要么是在原有的体制、政策和实际条件下无法解决的,要么是突发性的,没有先例可循。要解决,就必须改革和创新。
基于重庆市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经验,我总结出改革和创新的5种方法论,实际工作中的改革创新,一般都可归结到这5种。至于具体适用哪一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的举措。
方法论一:改变体制和机制有些矛盾和问题的根源在体制、机制上。在原有的体制、机制条件下,不管采取什么措施都不能解决矛盾和问题。这时,我们就要从体制、机制入手来改革和创新。体制、机制理顺了,这些矛盾和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两江四岸”的特殊城市建设格局,使得重庆市的路桥建设任务特别重。上世纪90年代至2002年以前,政府财力薄弱,于是引进投资者建路桥。路桥建好后,投资者设卡收费。由于收费站点太多,每辆车每年的汽油费大概为1万元,路桥费却要1万元以上,从而增加了市民用车成本,影响了城市通行效率和路桥等公共资源的充分利用,造成渝中区和其他几个区房地产价格的巨大差距,市民反映强烈。
城市路桥是市政工程,国际惯例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投资建设,运行中基本是不收费的。因此,我们的路桥收费问题本质上是投融资体制问题,并不是技术和方法上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改革城市路桥建设投融资体制入手,确立政府公共财政的投资主体地位。
按照这个思路,重庆市制订了新的方案,由市政府的建设性投资集团出资70多亿元,把主城的7桥1隧13条路全部从投资商手中回购,并取消收费站点,车辆通行实施每年缴纳2000元过桥年费。
回购路桥的70多亿元资金是政府建设性投资集团的银行贷款,需要考虑投入产出平衡。重庆的方案是先用路桥收费偿还回购资金的利息,再用不断增加的车辆保有量来平衡项目本金,最终按约定期限偿清了贷款。
过去的问题解决了,未来架桥修路仍需要资金。从2002到2007年,重庆主城区路桥建设共投资200多亿元,全部是由政府出资的。
依靠制度创新,重庆解决了城市路桥建设投融资体制问题,居民交通成本明显下降,城市空间大幅拓展。
方法论二:调整政策和管理方法有些矛盾和问题的根源不在体制、机制上,而在政策和管理方法上,那么就要通过调整政策和管理方法来解决。
重庆的房地产调控就是如此。过去几年,全国房价飙升,而重庆房价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这得益于政府在政策上的创新。主要是稳定5个指标: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5%左右。根据数学模型测算,房地产投资占比控制在25%左右,就能使房地产供求保持大体平衡。
二是按照人均30平方米住房(建筑面积)规划建设房地产项目。政府完全有办法控制和规划城市扩张的速度,不切实际地提高规划建设标准,肯定会出现泡沫。
三是楼面地价不超过房价的1/3。面粉不能比面包贵,地价是制定房价的基础,影响着房价走势。这几年我们坚持按照楼面地价原则上不高于该地段房价1/3的标准调控地价,实践效果显著。虽然竞拍是个市场过程,但政府有足够的智慧来协调。
四是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占当年房地产竣工面积的20%以上。无论商品房价格涨得多高,只要政府手里有20%的保障性住房,均价就会下来,个别房地产商想涨也涨不上去。
五是保持税费政策的连续性。过去几年,房地产交易税费有很大提高,变化也很大。重庆市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一直把契税维持在1.5%,营业税能不收就不收,所得税维持在1%。这保证了政策和市场预期的稳定。
房地产是一个社会中产阶层的支柱性、基础性财产。如果房价不稳定,白领阶层的家庭财富就会出现波动,从而既影响社会稳定,也影响国家的金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