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现代城市的发展导致了大量人流的集散,这给城市的交通组织带来了很大压力,而城市轨道交通能够为城市人口提供了高效、准点、大容量的出行服务,极大的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因此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大力发展的交通工具,对城市人口分流,城市空间形态起到了重要影响。
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剧增,城市范围的扩展往往也是随交通条件的改善逐步向外围延伸。而轨道交通的出现,使得城市结构由单中心同心圆向轴线、多中心模式演变。由于轨道交通可达性高的特点,促使地区经济活动被吸引到交通走廊上来,改变城市空间布局,同时又由于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的廊道及辐射效应,延展了城市空间范围,形成城市用地沿轨道交通走廊向城市区域外延布局,以轨道交通车站及节点为中心、线路为发展轴、路网为覆盖区的分级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构成了城市新的空间形态。
在轨道交通的作用下,城市的各种设施会向线路两侧集中,特别是以车站为中心依次布局商业、办公、住宅、休闲娱乐等用地,在发挥土地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让大量人流迅速通达城市的各个主要功能区域,吸引各种生活、商务、商业、文化、娱乐设施向轨道站点集中,刺激站点周围土地的高密度开发,形成以居住为主,商业、服务、办公、娱乐、体育等配套齐全的多个新城市中心。新城市中心的形成又带来了轨道客流量的增加,使得轨道的运能得到高效发挥,从而实现高利润回报。轨道与新城市中心的良性的互动促进了城市的健康发展。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构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北京城市空间新格局。“两轴”是指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的延伸;“东部发展带”北起怀柔、密云,重点发展顺义、通州、亦庄,东南指向廊坊、天津;“西部生态带”与北京的西部山区相联系,既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又联系了延庆、昌平、沙河、门头沟、良乡、黄村等;“多中心”是指在市区范围内建设不同的功能区,分别承担不同的城市功能,以提高城市的服务效率和分散交通压力。规划明确未来城市布局以轨道交通为依托,形成轨道交通为轴的新城市空间结构,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新城市形态将依靠轨道交通网络实施。北京依托轨道交通为骨架,由原有的地铁1号线与地铁5号线提供“两轴”的支撑;市郊铁路和郊区线路与地铁提供“两带”的支撑;未来近期和远期规划线路支撑东西轴的变迁,各个线路的换乘节点,特别是综合性交通枢纽接驳换乘节点,维系了如昌平、通州、黄村、永乐等“多中心”城市形态的形成。
在国外有不少这样的利用轨道交通来发展新城市中心的例子,如纽约曼哈顿西南的巴特利花园城、巴黎的拉德芳斯、东京的涉谷等等,都将轨道交通作为刺激区域发展的主要手段,这些新城市中心无一不是大型交通枢纽。
新城市中心不仅满足人们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需求,而且在可持续发展上较传统的城市中心有着更加突出的优势。传统城市中心多以同心圆向外扩展模式发展,也就是“摊大饼”式蔓延,这样的结构有利于形成一个密集的市中心,但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通常是中心交通压力过大,无法输送人流向圆环发散,导致资源浪费,外围功能的不足,制约了城市的发展。而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走廊式发展,即“多中心发展”不仅可以弥补单心式发展的不足,其依托的轨道的便捷可使沿线土地上下空间得到合理化利用,并形成多个区域的共同繁荣。
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发展之重,自轻轨开通运营以来,加速了市区与滨海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的互动,进入走廊式发展模式,并使二者逐步连成一体,以车站为节点串珠状的发展带动沿线土地开发。在二期开发中处于黄金分割点的六纬路,依托津滨轻轨为发展主线,结合城际铁路、地铁、有轨电车、公交系统,在完善自身的同时,也区别于传统市中心,扩大了对周边区域的辐射范围。同时六纬路地区作为地下轨道交通系统,既避免了地上轨道交通给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又可以“化害为利”让区域内成为人流换乘,通勤交通最便捷之地,促进了城市中心经济的繁荣。我们看到,六纬路正在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多种资源和现有的基础设施,促使新城市中心的轮廓呈现,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