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本报记者魏珍妮报道
2008年的中国经济,经历了“冰火两重天”。2009年,面对世界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实体经济衰退的风险,中央率先启动了强有力的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
在已有的框架内,这4万亿元投资中,除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外,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生态环境建设、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均成为未来投资的重点。
此外,2008年11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保增长、扩内需”的基础上,又明确提出了“调结构”的基调。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战略室副主任王元京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4万亿投资安排,不仅仅是促经济、保增长,这不仅有利于克服当前的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更重要的在于解决经济结构发展失衡的问题。”
“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投资将会为未来经济增长亮点。但并不意味着重复过去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建设,而是转变投资格局,重点放在改善民生上,比如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灾后恢复重建。”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专家委员、英国金斯顿大学客座教授金思宇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对于4万亿元能带来多大效应?王京元指出,要有四两拨千斤的影响力,首先是带动民间投资,防止政府大包大揽,提高了投资成本,造成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其次是在基础设施领域,有很多行业可以引入社会资金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