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8年,总说房地产业很难过,但基本没有房企是怎么赔钱的。”某地产业内人士坦言:高地价项目在2008年基本尚未进入市场,而真正要清算泡沫时代的后遗症,还要等到2009年的成本关。
现象 :“被迫高档”与“精细化”的悖论2009年,随着越来越多高地价地块开始滚动入市,昨日的疯狂将残酷考验开发商的成本关。面对这些贵价地块,除了退地、停工、封盘等较消极的方法外,也有开发商以更好利用土地为出发,寻求突破点。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方法是提升项目的档次,以更顶级的豪宅来“陪衬”更金贵的土地。
比如花都山前大道某别墅盘,于2006年底协议转让,当时地价不菲。在历时两年的规划中,开发商数易其稿,每次都往高档、精细化上做产品。“是危机,也是机会。”该开发商坦言,假如不是成本关的压力,他们在产品方面不会如此用心。
但也有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担忧:在目前的豪宅市场销售缓慢的情况下,这种“被迫高档”的楼盘一旦定位不对,或者本身并不具备做豪宅的条件,将可能面临更严重的销售压力。
现象 :“昨日的疯狂”与今日的“灰色操作”回顾2006年、2007年拿地之盛况,不少开发商仍心有余悸。对于这段疯狂的时期,某上市公司高层曾表示,那几年光买标书花的钱,以及把保证金打入土地储备中心指定账户所损失的利息也有几百万元。“面粉贵过面包了。”该高管连连摇头感叹。
面粉贵过了面包,怎么办?除“被迫高档”外,也有一类开发商以“灰色操作”来度过成本关。比如往面粉里多“兑些水”,这就是目前十分常见的“灰色地带”改规划。